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人们常常把品德修养好、为人忠诚笃实、谦逊严谨、乐于与人为善又公平正直的人视作德高望重者,不仅乐意与之交往,还对他尊重有加。也因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,能够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,更能让周围的人打心眼里生出钦佩与敬重。
东汉时的马援在《诫兄子严敦书》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,他以龙伯高为例,说龙伯高为人忠厚谨慎,嘴里不随便乱说话,谦虚朴素,生活节俭,廉洁公正有威望。马援敬重他,并希望他的两个侄子向龙伯高学习。其实这时的龙伯高还只是一个县令,光武帝刘秀是在读到马援这封信后才提拔他担任零陵太守。而马援此时已是将军,地位高于龙伯高,但他对龙伯高表达了发自内心的尊敬,并嘱咐侄子要像龙伯高一样立身处世。
汉代名将李广被迫自杀后,“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,百姓闻之,知与不知,无老壮皆为垂涕。”李广之所以能赢得众人的爱戴与尊敬,除了武艺高强又赤胆忠心为国戍边外,最重要的是李广爱兵如子、清正廉洁。
《史记》本传记载,李广非常清廉,所得赏赐常常分给部下,与士兵同吃同住。李广一辈子,任二千石官职四十余年,“家无余财,终不言家产事”。“广之将兵,乏绝之处,见水,士卒不尽饮,广不近水;士卒不尽食,广不尝食。宽缓不苛,士以此爱乐为用。”不只是与士兵同食共寝,李广在陷入绝境时,在攸关生命的危急时刻常常身先士卒,冒死迎敌,且治兵宽缓不严,这样的将军怎能不受部下尊敬与爱戴。一辈子冲锋陷阵,多少次出生入死,最后因遇不公愤而自尽,一代名将的如此结局,令天下人满掬同情之泪。人们之所以痛惜李广、挚爱李广、敬重李广,也因李广的高尚人格征服了人心。
人格魅力是无穷的,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。传统社会里常常出现对有才有德之人闻风而拜的情况,即使在兵荒马乱之时,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起义军也是如此。《汉书·郑玄传》记载,大学者郑玄从徐州回老家山东高密途中,遇见黄巾起义军数万人,“见玄皆拜,相约不敢入县境。”郑玄是一介书生,其所以能名闻天下,使农民起义军也能伏地而拜,且相约不去他所在的县攻城略地,因他学问广博,为当时著名学者马融所敬服,以至于马融指示高密县为他立乡。郑玄非常清高,品格精纯,史载“不事王侯,高尚其事”。炙手可热的大将军何进听说他的高名,要礼聘他做官。他碍于何进的权势,只能勉强前往,但“不受朝服,而以幅巾见,一宿逃去”,不愿穿官服,只住了一个晚上就逃走了。袁绍、袁隗多次表荐他为官,他都不去。不慕名利,也不畏惧权势,表现出一位清高之士的高洁情怀,赢得世人尊敬。
“鉏麑之叹”的典故,更让人觉得高尚人格的力量是惊人的,可使他人生出源自灵魂深处的敬重,动摇他人的思想信念,甚至免于杀身之祸。《左传》记载,晋灵公荒淫无道,大臣赵盾多次严词谏诤,晋灵公对他强烈不满,便指派鉏麑去刺杀赵盾。鉏麑凌晨来到赵盾住处,这时天还未亮,赵盾已经穿得整整齐齐准备上朝,房门也已打开,但因时间尚早,便坐在凳子上打盹。面对这种情景,鉏麑内心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,他退出去叹气说:“不忘记恭敬,的确是百姓的主人,刺杀百姓的主人,就是不忠;放弃国君的使命,就是不守信用,两件事有了一件,不如死了好。”便一头撞在槐树上。鉏麑之所以不忍心对赵盾下手,就是被赵盾忠诚于国事的行为所感动。赵盾为了国家利益多次劝谏晋灵公,在君主很厌恶他的情况下依旧赤胆忠心、恭恭敬敬上朝议政,其高风亮节撼动了鉏麑,使得鉏麑陷入极端的矛盾和痛苦中,终以自杀了结此事。也由此可见,高尚的品格有着何等的道德约束力和影响力。
历史上有些王侯将相,虽然位高权重,但由于寡廉鲜耻,残民以逞,人们不仅不尊敬他们,反而希望他们快点灭亡。《商书·汤誓》里说,当时的人们无法忍受夏桀王的统治,喊出“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,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!”篡国大贼王莽在战乱中被杜吴杀死,头颅被校尉公宾砍下,传到宛城示众,深受其害的老百姓“共提击之,或切食其舌”,可见民众对他恨之入骨。王莽虽贵近天子,但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没有任何地位,反而对他痛恨得咬牙切齿。
一个人是否值得被尊重,与其地位、才富、学问没有必然联系,名高位重,或家财万贯、学富五车之人,未必受人尊敬。反之,朴实厚道、心地善良、诚实守信、乐于助人的黎民百姓在人们心目中很有威望。这几年国家评选的道德模范,许多都是来自基层的普通民众与职工。说到底,要想赢得人们的尊敬,须在道德修养上下功夫,须自觉做到“日三省乎己”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