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8月5日,宜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实施“枢纽赋能”发展战略,依托世界级的国家工程,打造内畅外联的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,大力发展枢纽经济,更好把枢纽优势变成发展胜势。
(相关资料图)
如何做大做强枢纽经济,助力打造“世界级宜昌”?8月13日至15日,省社科联、省社科院成立联合调研组在宜昌开展2023年社科专家市县行调研活动。调研组一行,深入高新区白洋港、三峡物流园、秭归县茅坪港、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进行实地调研,了解宜昌在交通枢纽建设、枢纽经济发展方面的现状,并探讨加快枢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策略。
社科专家在白洋港调研。通讯员肖禾 摄
放大枢纽优势
破解三峡“肠梗阻”
宜昌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,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与二连浩特至湛江运输通道在宜昌交汇,形成“黄金十字”,早在2017年被确定为“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”。
近年来,为破解三峡船闸“肠梗阻”问题,宜昌市已规划建设以铁路、公路、管道链接坝上坝下重要港区的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,该体系既可缓解三峡水运新通道论证和建设期间的船闸拥堵问题,又可承担特殊自然条件下的三峡枢纽应急疏解功能。
市发改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李芹介绍,目前,宜昌市已规划形成“两路、两港、两铁、一管”三峡综合运输体系,总投资232亿元,累计完成投资140亿元,已建成项目5个。在铁路多式联运体系规划建设中,茅坪港疏港铁路(江南翻坝铁路一期)线路全长39.6公里,2020年12月开工建设,计划2024年6月建成通车;宜昌南至枝城港铁路(江南翻坝铁路二期)线路全长约62.3公里,目前已完成预可研评审。成品油翻坝项目由坝上码头和油库、长输管道、坝下码头和油库五部分组成,长输管道全长120.2km,2022年3月开工建设,计划2025年12月建成投产运营。成品油翻坝项目建成后,形成三峡枢纽货运分流的成品油“水管水”危化品翻坝联运通道,以管道逐步替代船运,将对缓解三峡航运瓶颈制约,降低长江水污染和三峡燃爆风险发挥重要作用。三峡水运新通道规划建设也在有序进行中。
与此同时,加快构建“米”字形铁路枢纽。目前,全市既有铁路34条593公里,在建铁路5条291公里,其中国家铁路2条176公里,即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、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;地方铁路3条115公里,即三峡枢纽茅坪港疏港铁路、当远铁路、田家河片区铁路专用线。全市重点谋划推进铁路16条705公里。今年上半年,5个在建铁路项目完成投资37.5亿元。
干线公路加密成网
畅通高速主动脉
目前,宜昌现建成公路总里程3.86万公里,居全省第一。其中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8公里,实现县县通高速;国省干线里程3161公里,县县通国道,乡镇通省道;农村公路里程3.4万公里,居全省第一,干线公路已形成加密成网格局。
宜昌现有经营性码头88个、泊位205个,涵盖集装箱、商品车、危化品、大宗散货等功能。随着港口航道优化升级,2023年上半年,港口吞吐量6990万吨,水路客运量150万人次,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21亿吨公里。今年1月,宜昌完成第三批“国家公交都市”创建,并顺利通过验收,全市公交年客运量突破1.5亿人次,BRT承担城区60%公交出行需求。
今年7月,长江三峡枢纽“大分流小转运”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国家级验收。枝城港、姚家港正强强联合,申报第五批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。积极发挥示范工程引领效益,全市多式联运规模逐年增长,已形成覆盖集装箱、商品车、粮油、建材等10余条多式联运典型线路。
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、总工程师望明表示,下一步将加快宜常高速当枝松段、宜来高速、呼北高速鄂湘界段、襄宜高速、十宜高速兴长段建设,尽快开工建设十宜高速兴山段和长五段、城西高速、沪渝高速扩建工程,尽快实现“县县通纵横两条高速公路”目标,畅通高速主动脉。推进枝城港、姚家港联合申报第五批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。发挥国家第三批多式示范工程引领效益,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、公转水,拓展北粮南运西进、粮肥互换、商品车滚装翻坝等一批具有宜昌特色品牌线路。
社科专家在三峡物流园调研。通讯员肖禾 摄
围绕物流枢纽建设
推进高质量发展
2019年,宜昌在全国首开“服务于枢纽的枢纽”和“中国中部中等城市中转物流”理念先河,从全国212个物流枢纽中脱颖而出,全省唯一入围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列。
近年来,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围绕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,着力推进全市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在应对挑战中交出高分答卷,接连斩获国家物流枢纽城市、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、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多项国家荣誉,在全国顶层物流骨干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国家确认。
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、主任任小军介绍,2023年上半年,宜昌市社会物流总额为6309.02亿元,同比增长14.57%,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下降至13.38%,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全市共有物流企业2879家,规上物流企业42家,A级物流企业154家(含5A级3家),星级冷链物流企业3家(含5星级1家),4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1家(全省仅3家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),现代物流类高新技术企业2家,年交易额破百亿物流园区2家。
瞄准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、打造世界级宜昌的使命任务,夯实重点项目建设。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补短板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.9亿元,港口、公路、铁路等硬件设施正加快完善,三峡机场完成改扩建及航空口岸验收。
同时,物流通道网络提质增效,城乡物流网络集约高效,多式联运网络不断优化。宜昌先后开通“北粮南运西进”“疆煤入鄂”“钟摆航线”等多式联运示范线路。2023年上半年,全市多式联运量达1037万吨,相当于同期三峡枢纽航运通过量的12%,铁水联运集装箱完成1622箱,同比增长106.9%。
研讨会现场。记者邹前俊 摄
社科专家建言
跳出宜昌“强枢纽”
8月15日,在宜昌城区召开的做大做强枢纽经济,助力“打造世界级宜昌”——2023年度“中国调查”社科专家市县行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先行区系列研讨会,来自省社科院、武汉大学、华中师范大学、武汉纺织大学、湖北中医药大学、三峡大学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和省、市社科部门专家教授、嘉宾参会,共同交流讨论。
“宜昌有非常好的区位优势,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也很好,有条件、有基础打造世界级宜昌。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叶学平建议,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应该跳出宜昌看宜昌,站在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先行区的高度,进行科学布局,才能将区位优势变成胜势。
宜昌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,具有哪些优势,又有哪些明显的短板?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淑云教授表示,宜昌要找准自己的定位,对标周边中心城市,找差距补短板,发挥本身的区位优势。在陈淑云看来,当前宜昌的交通运输方面定位应再高一点,从国家层面来设计,融入国家大战略,融入城市群才能更好地赋能。
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赵旭教授认为,宜昌应充分发挥世界级的水电优势,结合国家新能源产业和数字经济两大发展战略,以“绿色航运”和“超算中心”双轮驱动,来打造“世界级宜昌”。
会上,专家教授围绕宜昌市交通枢纽建设、物流业发展、多式联运枢纽、促进宜昌市交通物流与优势产业协同发展等现状、困难及思路,展开了积极探讨,提出对策建议,为宜昌打造内畅外联的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,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提供高水平智力服务。
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邓为表示,调研组每个专家各有各的专长,将与宜昌形成常态化对接机制,做好资政建言,为打造世界级宜昌鼓与呼。
(湖北日报客户端宜昌频道记者邹前俊 通讯员向朝辉)
关键词: